advertisement

作為父母,對着不聽話的孩子,少不免會想到責備他們,有時更會想用體罰的方法,令他們即時停止不適當的行為。這樣做雖然即時見效,但後果可能影響深遠。

體罰除了會令孩子身體受傷,亦會對兒童成長帶來長遠影響。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和學習理論家,早已一致認為體罰是功效不彰而且問題多多的學習工具,聯合國更早於2001年已經倡議全球停止體罰兒童。

顧樂本先生(Robin Grille)

已有研究顯示,體罰孩子會令他們日後有較高的侵略性和反社會行為、較低的道德內化及同理心,亦可能引致較高的犯罪傾向、壓力、抑鬱及焦慮症等。曾經被體罰的小孩在成為父母後,對伴侶或孩子進行家暴的機會也較高。當然,最終兒童所承受的創傷嚴重與否,由多種因素構成,包括體罰頻率及程度,以及兒童與照顧者的關係。

 

體罰孩子後患無窮

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先生(Robin Grille)薈萃 15 年研究成果撰寫而成的《善養小童成大同》(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)提到,暴力的孩子是由家庭內(肉體和語言上)的暴力製造出來,許多囚犯和青少年犯都曾在童年時被嚴重體罰。成年人以管教為由體罰孩子,對他們所受到的痛楚和恥辱感到麻木。

顧樂本先生(Robin Grille)

書中其中一節專門談體罰,並引用大量研究,包括1998年英國國家兒童局(National Children’s Bureau)訪問一群五至七歲兒童被掌摑時的感覺,答案是「情緒受創」、「傷痛」、「羞恥」和「震驚」。另外一個對超過 270 名來自不同背景的男女生所做的研究顯示,曾被父母體罰的孩子較有可能對同輩動粗。一個德國的研究觀察了 570 個家庭,發現嚴厲的懲罰跟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有直接關連。

 

被罰孩子易出現反社會行為

另一份對 900 名美國兒童進行了兩年的研究發現,那些較常受到體罰的兒童更容易有行為問題,包括說謊和欺凌別人,破壞性較強,對傷害他人的行為亦較少有悔意。其他研究指出,曾被嚴重體罰的人長大後有較大機會襲擊親密伴侶、配偶和子女,更有可能引發反社會行為,以至進行或引發更廣泛的罪行甚至戰爭。

顧樂本先生(Robin Grille)

該書指出由於隨體罰而來的新行為屬強迫性質,所以由此得來的服從行為很快便會消失,不但不會令孩子更守規矩,反而會令他們更不聽話、更不服從,兒童亦不會因此吸收任何道德信息,故此體罰根本毫無功效;長遠而言,更容易衍生反叛的情況。

 

父母贊同專制、嚴厲和懲罰式教養方式,孩子在同理心、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的發展亦較遲緩。與此同時,曾經在青少年時期被體罰的成年人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、出現自殺念頭及酗酒問題。

顧樂本先生(Robin Grille)

身為一位孩子的父親,顧樂本先生相信,保護孩子的情緒發展,就是創造大同世界的關鍵。

 

顧樂本先生本人將於10月來港,屆時他將會主持多個工作坊,向父母示範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定下清晰界線,以更有效的管教模式與子女建立快樂的童年。

 

報名方法: https://bit.ly/2Tg8pRh